环境监测与评价

  • 环境影响评价中空气质量模型综述及其效果评估

    王昭桐;刘子伊;张心钰;王刚;徐鑫;伯鑫;

    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推荐了AERMOD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egulatory Model)、 CALPUFF (California PUFF Model)、ADMS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ling System)、CMAQ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等空气质量模型,但目前国内尚无空气质量模型在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以下简称为环评)中的应用效果评估研究。本研究系统介绍了AERMOD、CALPUFF、ADMS、CMAQ等空气质量模型在国内外应用情况,并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分析了369本建设项目环评报告数据,结果显示AERMOD应用较多,CALPUFF次之,ADMS最少(仅1本)。建议我国环评体系补充适于建设项目环评的局地尺度臭氧模拟模型,环评体系仅保留1个局地模型为局地尺度法规模型。

    2025年02期 v.10;No.3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长江流域2023年主要天气气候特征

    邹旭恺;陈鲜艳;孙林海;次旺;李永华;秦鹏程;艾泽;张强;

    本研究基于1961—2023年长江流域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气温等观测资料,详细阐述了2023年长江流域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特点,并简要分析了近63年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23年,长江流域暖干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连续第3年创历史新高,年高温日数偏多;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均较常年偏少,暴雨日数接近常年。重庆和湖北的大部地区年暴雨日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夏秋季局地暴雨强度大,湖北西部秋季连阴雨天气多;冬春季和夏季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干旱总体偏轻;四川、湖南等地夏季出现较大范围高温天气;年初和年末长江流域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降温和雨雪天气影响范围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63年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高温日数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虽然年降水量没有显著的增多或减少的趋势,但年代际波动明显,在经历21世纪10年代降水总体偏多后,2022—2023年连续两年降水偏少,未来高温干旱复合型事件和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可能更为频繁,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最新气候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可为流域气候变化研究及三峡局地气候监测研究等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2025年02期 v.10;No.37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模糊综合法的重庆渝西片区空气质量评价

    李启蓝;郑荣周;唐韬;熊祎睿;邓尚丽;

    为客观评价渝西片区环境空气质量,选取PM_(10)、PM_(2.5)、SO_2、NO_2、CO、O_3作为评价因子,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渝西片区各指标浓度值,建立各因子评价集和隶属函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加权平均原则对重庆渝西片区2018—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综合评判,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各城市各指标年度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渝西片区空气质量以Ⅱ级为主,空气质量为良,空气质量均不同程度好转。渝西片区主要污染物为PM_(2.5)和O_3,各城市首要污染物由PM_(2.5)逐渐转化为O_3,O_3污染逐渐突出,除大足和永川外,PM_(2.5)对其影响逐渐减小。时空变化趋势显示,江津、璧山、荣昌、合川对渝西片区污染贡献较大,铜梁、双桥、大足、永川对渝西片区污染贡献相对较低。

    2025年02期 v.10;No.37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广州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特征分析

    刘亚平;李晓芳;李彤;

    本文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20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331 d,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PM_(2.5)年均浓度23μg/m~3,较2015年降低41.0个百分点;城市降水pH上升0.52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下降28.1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从57.2%提高到76.9%,提高19.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断面首次清零,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稳定在“中—较好”等级,城市声环境及辐射质量要素总体保持稳定。但臭氧逐渐成为制约空气质量达标的主要污染物,尚未进入下降通道;个别河段水体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仍不牢固。这表明在协同减污降碳新形势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依然任重道远。

    2025年02期 v.10;No.37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石羊河流域降水时空特征

    吕明侠;王一博;高泽永;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一背景下,沙漠绿洲区的降水变化及其年内分布的时空特征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保护而言,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基于1968—2016年的月尺度降水数据对石羊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空间变化较大,年降水量由南部祁连山区的619 mm减少到北部沙漠区的119 mm,相差500 mm,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值达到40%。(2)石羊河流域降水年内分布较为集中,汛期(6—9月)降水量的年占比在62.3%~75.6%之间。降水集中指标Gini系数、降水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PCD)和降水集中期(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PCP)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609~0.791、0.519~0.656和208~220。1968—2016年间降水集中度指标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说明石羊河流域降水的年内分布趋于微弱的均匀化,集中时段有所提前。(3) Gini系数和PCD值均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年份(区域)明显大于降水稀少的干旱年份(区域),说明石羊河流域降水及其年内分布可以用来指示流域内旱涝状况。这为内陆河沙漠绿洲区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治理和旱涝灾害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v.10;No.37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重庆市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趋势分析

    梅钟尹;邢冰;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急剧变化,全球和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人类生活和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趋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重庆市34个气象站1991—2019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Sen’s斜率估计法和Mann-Kendall (M-K)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以及重标极差(R/S)分析法对重庆市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近30年来重庆市极端降水指数中,持续时长指数呈减少趋势,而极端降水频率指数和极端降水强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重庆市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2)总体而言,重庆市的极端降水频率指数、极端降水强度指数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时间主要发生在21世纪00年代初以及21世纪10年代中。(3)通过R/S分析法得到持续干期以及持续湿期指数依然保持减少趋势,而中雨日数、大雨日数、日最大降水量、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极强降水量、降水强度、年降水量依然保持增加趋势。

    2025年02期 v.10;No.37 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典型钢铁工业城市大时间尺度降水理化特征演变

    夏勇;范华伟;王海燕;代佼;孙建春;陈美芳;

    为研究区域大气降水理化特征演变,采集了西南典型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市城区2014—2023年间1 162个降水样品,并对所有样品的pH、电导率及主要离子(F~-、Cl~-、NO_3~-、SO_4~(2-)、K~+、Na~+、Ca~(2+)、Mg~(2+)和NH_4~+)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4—2023年间,攀枝花市降水年度pH在4.76~6.14之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SO_4~(2-)、NO_3~-、Ca~(2+)、NH_4~+和Mg~(2+)是攀枝花市降水的主导离子,占到年均总离子浓度的91.3%。主要的中和离子为Ca~(2+)和NH_4~+,降水类型从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离子来源解析表明,降水中的致酸离子(SO_4~(2-)和NO_3~-)以及NH_4~+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Ca~(2+)和Mg~(2+)主要来源于岩石和土壤风化。降水碱性中和能力的增强以及致酸能力的减弱是攀枝花市城区近10年来降水酸化减弱的主要原因。

    2025年02期 v.10;No.37 7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3E”视角下河口海岸带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与展望

    丁家乐;马英杰;刘英湃;王书翰;张宗啸;

    河口海岸带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为各类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和繁衍空间。微生物群落在河口海岸带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参与者,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环境(Environment)、生态(Ecology)和演化(Evolution)的“3E”视角,全面综述了河口海岸带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构建过程、功能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分析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作用以及其经济价值,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提出了展望。本文对河口海岸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现状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为生态系统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

    2025年02期 v.10;No.37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长江上游“成昆渝”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薛琴;曾艳梅;王若;文传浩;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昆明肩负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作用,推动“成昆渝”绿色发展对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uper-SBM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了2006—2019年“成昆渝”23个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昆渝”的绿色发展效率较低,且各城市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从空间分布演化态势来看,“成昆渝”的绿色发展效率高值从西南分布演化到东北分布,并表现为以城市群为载体的集群发展;经济发展、财政分权、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源消耗对“成昆渝”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不同的影响。

    2025年02期 v.10;No.37 9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河湖健康管理体系构建与诊断平台研发应用

    鞠茂森;宋为威;徐项哲;

    随着我国河湖管理工作逐渐加强,自2023年全面启动河湖健康评价工作以来,河湖健康管理平台的建设日渐成为关键并取得初步成效。基于传统的河湖健康评价存在时效性不足、客观性不足、多部门联动及公众参与困难、专家诊断及治理技术不充分等问题,提出基于河湖长制及健康管理理论的“监测-评估-诊断-管护”河湖健康管理平台建设体系研究。基于河湖健康管理理论,建立河湖健康管理体系框架,综合考虑多维度指标实时监测、统筹考虑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动态评价,建立基于模型预测及技术库治理反馈的诊断体系,并论述了在河湖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实践,以期为流域健康管理提供经验。

    2025年02期 v.10;No.37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生态评价与修复

  • 川东平行岭谷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格局及地形响应研究

    孙小涛;彭洪斌;石宁卓;

    为了评估植被覆盖现状、了解时空演变格局,揭示植物与地形之间的关系,以大竹县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模型,提取不同时期NDVI,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探讨其时空演变格局及地形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1992—2022年4期平均FVC分别为:0.593、0.745、0.640、0.742,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持续增加”的特点;(2)中等以上FVC比重均超过70%,植被覆盖整体较好;(3) 1992—2022年FVC呈现以微度增长、轻度增长为主、中度增长为辅,微度减退比重小的特征;(4) FVC随高程的升高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由大到小为:300~500 m、500~700 m、700~900 m、900~1 100 m、0~300 m、>1100 m;(5)从FVC变化情况来看,随坡度由大到小为:0°~5°、5°~8°、8°~15°、15°~25°、25°~35°、>35°。坡度25°以上区域,变化小,最稳定;(6) FVC随坡向呈半阳坡>阳坡>阴坡>半阴坡>平地的分布特征。研究对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一定意义。

    2025年02期 v.10;No.37 13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长摘要选推

  • 基于生态位宽度的三峡库区消落区草本演替特征

    <正>三峡水库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水利工程,其常年水位调度造成的周期性水淹,深刻地影响着库区消落区植物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进程。消落区作为水陆生态系统交汇的重要过渡带,其生态系统结构复杂且动态性强,长期以来一直是流域生态研究和生态修复实践的关注焦点。然而,目前对于消落区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认识仍不充分,尤其是在群落构建中关键生态机制——物种生态位宽度与重叠特征方面的系统研究较为欠缺。

    2025年02期 v.10;No.37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5年重点选题指南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连续8年,总书记前往长江上中下游调研,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4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事关三峡工程运行安全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事关全国南北水资源战略调配,事关库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2025年02期 v.10;No.37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