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研究热点趋势与前沿”专辑

  • 主持人语

    刘晓波;

    <正>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从构想、勘测、规划、论证、设计、施工到运行,凝聚着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心血、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全体工程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库区百万移民和全国人民的巨大奉献。回望过去,三峡工程的建设离不开自力更生、迎难克艰的奋斗精神,枢纽总体布置和枢纽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国产化、工程运行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一系列科学和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峡工程时给予“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高度评价。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5年03期 v.10;No.38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三峡水库水质保护研究:科研热点与资助方向

    虞泽;黄钰铃;刘晓波;骆辉煌;高博;

    三峡工程是国家重大工程,其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质安全至关重要。为系统评估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以来的科研进展,本文全面梳理相关领域关于三峡水库水质保护的科研项目与成果,深入分析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由此提出下阶段科研资助布局优化建议:水利行业内应聚焦于库区水质、富营养化及水华监测感知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库区水质长期演化评估等,其他研究则重点关注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污染物在气-水-土-沉积物跨介质多界面的作用机理等。本文成果可为“十五五”期间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保障工程整体安全与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3期 v.10;No.38 2-1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三峡库区流域生态恢复潜力评估研究

    李冠廷;王启文;罗晓丹;高继军;劳天颖;宁珍;刘来胜;

    本文针对三峡库区典型生态问题,应用生态恢复潜力评估方法,构建三峡库区生态恢复潜力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三峡库区生态恢复潜力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17个评估单元生态恢复潜力值为0.156 2~0.676 0,平均值为0.355 4,其中涪陵区的生态恢复潜力值最高(0.676 0),巴东县的生态恢复潜力值最低(0.156 2)。三峡库区17个评估单元生态恢复潜力值排序为涪陵区>万州区>江津区>长寿区>开州区>云阳县>丰都区>奉节县>夷陵区>忠县>武隆区>巫山县>秭归县>兴山县>石柱县>巫溪县>巴东县。基于评估结果,本文提出三峡库区生态恢复潜力优先恢复清单,涪陵区、万州区、江津区为生态恢复潜力值排名前三的区域,应优先实施恢复,并针对优先恢复区域生态问题提出生态修复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将为三峡库区生态修复措施确定和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10;No.38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辉;贾玉婷;周启刚;蒋佩林;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及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三峡库区自然与人文要素发生深刻改变,这些变化对库区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冲击和扰动,使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该区域的研究焦点。本文尝试从三峡库区生态质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安全格局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阐述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研究发现:(1)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已从关注“量”转向“质”,这一转变得益于多源创新的数据和模型构建。(2)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利用多源数据与多元方法,量化了其供给、调节与支持功能。基于此,结合社会、经济、生态等因素,构建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分区方案。(3)生态格局研究已形成成熟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也从依赖于经验的定性判断转向空间定量识别。

    2025年03期 v.10;No.38 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知识图谱的三峡水库水生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唐海滨;袁玉洁;朱利明;史方;邹曦;

    自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以来,三峡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及影响研究受到持续关注。为探讨2011—2024年三峡水库水生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基于CNKI与WOS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样本数据,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年际发文量、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及时间图谱等进行文献计量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中英文年际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院及附属机构为核心研究机构;三峡库区、长江干流,以及香溪河、大宁河、小江等支流为主要研究区域,生态调度、四大家鱼、中华鲟、群落结构、多样性、环境因子为中文研究热点,群落结构、多样性、水环境及生态影响研究为英文研究热点。CNKI数据库中有关三峡水库水生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可分为生态调度、鱼类、三峡、香溪河、多样性、长江流域及仔稚鱼、水环境等7类,WOS数据库可分为三峡、长江、生境、中华鲟、行为、大坝等5类。近年来,中文研究重点为鱼类和生态调度,而英文研究更侧重于中华鲟和生境研究。

    2025年03期 v.10;No.38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三峡水库水生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成效分析与建议

    袁玉洁;邹曦;史方;唐海滨;李德旺;

    本研究通过收集2011年以来的国家三峡后续规划、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水利、农业部门和三峡集团等组织实施的三峡水库水生生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项目系列成果,对相关研究的重要认识和代表性观点进行梳理,从战略支撑、履职支撑及推广应用等方面总结取得的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三峡水库水生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为保障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及其综合效益持续发挥提供科技支撑。

    2025年03期 v.10;No.38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焦欢;何宗;郭强;叶涛;申思;

    三峡库区(重庆段)位于长江上游,承载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不容忽视。为探究三峡库区(重庆段) 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本文基于全球环境监测(GEE)平台,选取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 RSEI均值表现出先降低再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变好;(2) 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整体向好的趋势,但不同区域间仍存在差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库区东部及沿江区域,这些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区及周边区域;(3)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质量单因子影响总体呈现出海拔>平均温度>降水量>人口密度>坡度>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海拔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多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协同增强效应,海拔和平均温度的交互作用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占主导地位。本文研究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2025年03期 v.10;No.38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从国土空间角度分析三峡库区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差异

    段香园;王丹阳;袁乃全;朱小林;黎睿;

    三峡库区涵盖重庆、湖北两地20余个县市,其生态服务在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估算了三峡库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但估算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系统回顾了已有研究成果,在总结生态服务价值估算方法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研究在库区生态服务总价值、各类型国土价值、各项生态功能价值估算上的差异,剖析了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由于国土边界和类型界定不一致,以及单位面积国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不统一,库区总生态价值和各类型国土生态价值估算的最大与最小值相差达11倍,但各项生态功能的价值占总价值的比重差异不大。目前,急需建立统一的基础国土数据平台,基于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耦合机制,优化生态服务价值评估逻辑,构建适应水库动态特征的评估框架,推动评估结果在跨区域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2025年03期 v.10;No.38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文献计量的三峡水文泥沙研究综述:脉络演进与前沿展望

    张磊;关见朝;郭庆超;王大宇;林佳奇;

    三峡工程作为全球巨型水利枢纽之一,其水文泥沙问题对防洪安全、库容保持及流域生态健康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利用CiteSpace对2010—2022年Web of Science(WOS)与中国知网(CNKI)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系统梳理三峡水文泥沙研究脉络与热点演进。研究发现,国内外年均发文量超过310篇,研究热度持续攀升,国内研究主要聚焦库区泥沙淤积与调度优化,国际研究则侧重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机构以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大学及中科院等机构为主要研究力量,但跨学科协作网络有待加强。入库水沙变化、库区淤积规律、坝下游冲刷效应、江湖关系演变、生态影响及监测技术6个关键问题的研究呈现阶段性深化特征,其中前5类问题以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为节点分为两阶段,研究内容逐渐从现象观测转向机理探究,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泥沙监测技术研究自2020年起开始向智能化转型。本研究为三峡工程泥沙管理优化及全球巨型水库水沙调控提供了政策建议与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v.10;No.38 7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航运研究特征的文献计量分析

    黄宇云;王露;尹维清;程稳;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运大动脉,而三峡工程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长江航运的发展。因此,研究长江航运特征可以清晰地了解长江航运历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更好地分析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三峡工程建成后(2003—2023年)长江航运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纳入分析的文献共619篇,发文量呈现阶段性波动趋势,研究机构和期刊分布相对集中,研究重点主要为三峡船闸通航能力提升和长江干线航道治理,近期逐渐向绿色航运与生态保护及航运与流域综合效益协同发展等方面转换。未来长江航运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研究重点包括长江生态航道建设、三峡新通道建设后船闸的运行维护、长江航运干支衔接关键技术及干流梯级水库联合航运优化调度等方面。

    2025年03期 v.10;No.38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三峡水库库首区域60年气象演变对其水资源影响分析

    何满;唐巧珍;黄东杰;闻巍;周杰;向珣;

    气象要素显著影响三峡水库库首区域水资源。为阐明主要气象要素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本文基于秭归站国家基准气候站1958—2020年的气象资料、近10年水资源监测资料、兴山站和宜昌站1960—2020年降水量、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对比分析和比值法,重点分析了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主要气象要素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1)秭归站四季分明,夏季较长而冬季较短;年平均气温16.7℃,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三峡水库库首区域降水量季节分布明显,年际变化显著,整体来看,除宜昌站外,秭归站和兴山站均呈下降趋势;从蓄水前后的对比来看,蓄水前变化率均为-7.3~9.6 mm/(10 a),而蓄水后变化率为20.7~114.6 mm/(10 a),蓄水后年降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3)地表水资源对极端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波动幅度大;地下水资源对极端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地表水资源,资源量总体波动较小。

    2025年03期 v.10;No.38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旱涝急转对河湖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挑战

    虞泽;曹天正;刘冰;马巍;王卓微;骆辉煌;刘慧;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逐步加剧的背景下,旱涝急转是干旱与洪涝在短时间内交替发生的极端复合型灾害,近年来其发生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严重威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本文综述了旱涝急转背景下的气候特征、河湖温度变化、氧化还原环境、主要离子与营养盐、藻类等自然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总结了旱涝急转的基本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素;揭示了旱涝急转对河湖水质、物质迁移路径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的影响机制;阐明了区域性气候特征对旱涝急转现象发生的潜在风险与挑战;提出了水文-生态耦合模型和多源数据融合对旱涝急转预测与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基础数据监测、生态阈值研究和跨学科协同治理的紧迫性,为旱涝急转灾害的科学应对和决策支持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3期 v.10;No.38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