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昭桐;刘子伊;张心钰;王刚;徐鑫;伯鑫;
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推荐了AERMOD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egulatory Model)、 CALPUFF (California PUFF Model)、ADMS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ling System)、CMAQ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等空气质量模型,但目前国内尚无空气质量模型在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以下简称为环评)中的应用效果评估研究。本研究系统介绍了AERMOD、CALPUFF、ADMS、CMAQ等空气质量模型在国内外应用情况,并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分析了369本建设项目环评报告数据,结果显示AERMOD应用较多,CALPUFF次之,ADMS最少(仅1本)。建议我国环评体系补充适于建设项目环评的局地尺度臭氧模拟模型,环评体系仅保留1个局地模型为局地尺度法规模型。
2025年02期 v.10;No.3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邹旭恺;陈鲜艳;孙林海;次旺;李永华;秦鹏程;艾泽;张强;
本研究基于1961—2023年长江流域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气温等观测资料,详细阐述了2023年长江流域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特点,并简要分析了近63年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23年,长江流域暖干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连续第3年创历史新高,年高温日数偏多;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均较常年偏少,暴雨日数接近常年。重庆和湖北的大部地区年暴雨日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夏秋季局地暴雨强度大,湖北西部秋季连阴雨天气多;冬春季和夏季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干旱总体偏轻;四川、湖南等地夏季出现较大范围高温天气;年初和年末长江流域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降温和雨雪天气影响范围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63年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高温日数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虽然年降水量没有显著的增多或减少的趋势,但年代际波动明显,在经历21世纪10年代降水总体偏多后,2022—2023年连续两年降水偏少,未来高温干旱复合型事件和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可能更为频繁,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最新气候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可为流域气候变化研究及三峡局地气候监测研究等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2025年02期 v.10;No.37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启蓝;郑荣周;唐韬;熊祎睿;邓尚丽;
为客观评价渝西片区环境空气质量,选取PM_(10)、PM_(2.5)、SO_2、NO_2、CO、O_3作为评价因子,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渝西片区各指标浓度值,建立各因子评价集和隶属函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加权平均原则对重庆渝西片区2018—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综合评判,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各城市各指标年度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渝西片区空气质量以Ⅱ级为主,空气质量为良,空气质量均不同程度好转。渝西片区主要污染物为PM_(2.5)和O_3,各城市首要污染物由PM_(2.5)逐渐转化为O_3,O_3污染逐渐突出,除大足和永川外,PM_(2.5)对其影响逐渐减小。时空变化趋势显示,江津、璧山、荣昌、合川对渝西片区污染贡献较大,铜梁、双桥、大足、永川对渝西片区污染贡献相对较低。
2025年02期 v.10;No.37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刘亚平;李晓芳;李彤;
本文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20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331 d,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PM_(2.5)年均浓度23μg/m~3,较2015年降低41.0个百分点;城市降水pH上升0.52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下降28.1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从57.2%提高到76.9%,提高19.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断面首次清零,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稳定在“中—较好”等级,城市声环境及辐射质量要素总体保持稳定。但臭氧逐渐成为制约空气质量达标的主要污染物,尚未进入下降通道;个别河段水体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仍不牢固。这表明在协同减污降碳新形势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依然任重道远。
2025年02期 v.10;No.37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