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评价

  • 环境影响评价中空气质量模型综述及其效果评估

    王昭桐;刘子伊;张心钰;王刚;徐鑫;伯鑫;

    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推荐了AERMOD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egulatory Model)、 CALPUFF (California PUFF Model)、ADMS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ling System)、CMAQ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等空气质量模型,但目前国内尚无空气质量模型在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以下简称为环评)中的应用效果评估研究。本研究系统介绍了AERMOD、CALPUFF、ADMS、CMAQ等空气质量模型在国内外应用情况,并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分析了369本建设项目环评报告数据,结果显示AERMOD应用较多,CALPUFF次之,ADMS最少(仅1本)。建议我国环评体系补充适于建设项目环评的局地尺度臭氧模拟模型,环评体系仅保留1个局地模型为局地尺度法规模型。

    2025年02期 v.10;No.3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广州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特征分析

    刘亚平;李晓芳;李彤;

    本文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20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331 d,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PM_(2.5)年均浓度23μg/m~3,较2015年降低41.0个百分点;城市降水pH上升0.52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下降28.1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从57.2%提高到76.9%,提高19.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断面首次清零,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稳定在“中—较好”等级,城市声环境及辐射质量要素总体保持稳定。但臭氧逐渐成为制约空气质量达标的主要污染物,尚未进入下降通道;个别河段水体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仍不牢固。这表明在协同减污降碳新形势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依然任重道远。

    2025年02期 v.10;No.37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重庆市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趋势分析

    梅钟尹;邢冰;

    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急剧变化,全球和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人类生活和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趋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重庆市34个气象站1991—2019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Sen’s斜率估计法和Mann-Kendall (M-K)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以及重标极差(R/S)分析法对重庆市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近30年来重庆市极端降水指数中,持续时长指数呈减少趋势,而极端降水频率指数和极端降水强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重庆市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2)总体而言,重庆市的极端降水频率指数、极端降水强度指数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时间主要发生在21世纪00年代初以及21世纪10年代中。(3)通过R/S分析法得到持续干期以及持续湿期指数依然保持减少趋势,而中雨日数、大雨日数、日最大降水量、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极强降水量、降水强度、年降水量依然保持增加趋势。

    2025年02期 v.10;No.37 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河湖健康管理体系构建与诊断平台研发应用

    鞠茂森;宋为威;徐项哲;

    随着我国河湖管理工作逐渐加强,自2023年全面启动河湖健康评价工作以来,河湖健康管理平台的建设日渐成为关键并取得初步成效。基于传统的河湖健康评价存在时效性不足、客观性不足、多部门联动及公众参与困难、专家诊断及治理技术不充分等问题,提出基于河湖长制及健康管理理论的“监测-评估-诊断-管护”河湖健康管理平台建设体系研究。基于河湖健康管理理论,建立河湖健康管理体系框架,综合考虑多维度指标实时监测、统筹考虑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动态评价,建立基于模型预测及技术库治理反馈的诊断体系,并论述了在河湖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实践,以期为流域健康管理提供经验。

    2025年02期 v.10;No.37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生态评价与修复

  • 川东平行岭谷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格局及地形响应研究

    孙小涛;彭洪斌;石宁卓;

    为了评估植被覆盖现状、了解时空演变格局,揭示植物与地形之间的关系,以大竹县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系列数据,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模型,提取不同时期NDVI,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探讨其时空演变格局及地形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1992—2022年4期平均FVC分别为:0.593、0.745、0.640、0.742,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持续增加”的特点;(2)中等以上FVC比重均超过70%,植被覆盖整体较好;(3) 1992—2022年FVC呈现以微度增长、轻度增长为主、中度增长为辅,微度减退比重小的特征;(4) FVC随高程的升高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由大到小为:300~500 m、500~700 m、700~900 m、900~1 100 m、0~300 m、>1100 m;(5)从FVC变化情况来看,随坡度由大到小为:0°~5°、5°~8°、8°~15°、15°~25°、25°~35°、>35°。坡度25°以上区域,变化小,最稳定;(6) FVC随坡向呈半阳坡>阳坡>阴坡>半阴坡>平地的分布特征。研究对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一定意义。

    2025年02期 v.10;No.37 13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